
也許是出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緣由,我愛與毛主席相關連的一切,包括他的像章、影視作品、文物、歌曲特別是著作。
我愛讀書,一日不讀書,茶飯不相思。在我書柜中收藏的近千本書中,與毛主席有關的書籍幾乎占了50%以上,在書柜中擺了一排又一排。一套四本的《毛澤東點評廿四史》占住了書柜最前排的位置,《毛澤東選集》1至4卷擺在書柜的中央。
讀“毛著”起緣是在上世紀70年代,那時既是形勢所迫,也是無形中培養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之所需。記得念初中和高中的時候,我就開始養成了讀“毛著”的習慣。印象最深的是讀《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等“老三篇”,幾乎做到了滾瓜爛熟。《毛澤東選集》1至4卷,讀了一遍又一遍,書本上畫滿了不少的圈圈杠杠和自己讀書的感想和體會,而且還記了好幾大本日記。《實踐論》《矛盾論》和《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等文選更是多次通讀。如果說自己人生中有一點點哲學知識和觀點,都得益于毛主席的這三篇著作。
我讀“毛著”注重學以致用。青春年少時,黨中央和毛主席號召“農業學大寨”,自己在念高中放寒暑假或禮拜天時堅持每日參加生產隊的集體勞動,不論是修河堤還是疏通渠道,或者是插秧收割,都能以實際行動“聽毛主席的話,照毛主席的指示辦事”,認真做好每一個賺工分的出勤日的勞動。
參加工作以后,不論遇到何種情況,也不論人生的道路有多少坎坷,碰到了何種困難,自己始終堅持讀有關毛澤東的著作和文章,在毛澤東的著作中找答案,尋方向,指導和促進自己的工作。
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在基層鄉鎮工作,當時,初來乍到,工作壓力很大,我真有些不知從何找到突破口。于是,我和黨政成員一班人,就根據《矛盾論》中“抓住主要矛盾,解決事關全局的問題”的工作方法,正確處理當時“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水平與農民兄弟對溫飽生活需求的差距較大”這一矛盾,集中精力發展鄉鎮企業,從而較好地促進了當時鄉、村、組和個體四級企業的發展,使當時的鄉鎮率先成為株洲縣兩個“億元鄉”之一,有較地增加了農民的就業和收入。
讀“毛著”使我一生受益匪淺。所以,不論何時何地,只要見到有關毛主席的書,我總會毫不猶豫地買上幾本。我愛讀書,我更愛讀“毛著”,而且這一愛好我“忠貞不渝”!
責編:周媛
下載APP
分享到